
天目古道,原分为东天目古道和西天目古道。2012年12月28日,东、西天目古道合并为天目古道,并成为文物保护点。 西天目古道,西起禅源寺,东至太湖源镇昭明禅寺,长约20公里,宽2米,用自然块石铺筑。天目山镇一都村夏家自然村东500米处有一块长0.45米、宽0.52米的自然块石上阴刻“天目大路”四个字。 东天目古道位于太湖源镇上阳村里村,用自然平整块石铺就,东西向沿山势蜿蜒而上,全长5公里,路面最宽处2米,最窄处1米。东天目古道两侧翠竹茂盛,松柏耸立,为清时各地香客及游人前往东天目山寺院敬香、游玩之道。
天目古道散记
作者:程继荣
说起古道,近年来似乎又被人们热衷起来,尤其是那些精力充沛、自称“驴友”的“背包客”,他们三五成群,往荒草萋萋的山道上走一遭;在崇山峻岭拍几张照,吟几句古,叹几声幽;在半道上发一发博,作为时尚,也算对生活增添了几重色彩。
丁酉菊月,秋高气爽,笔者在夏才根先生陪同下,与炼钢好友漫步在被岁月淡忘的天目古道上。只见两旁荒草萋萋,群山茫茫,脚下残存的石级,似乎还在与你诉说着当年的辉煌——
早在不知汽车为何物的年代,人们往来自然靠曲曲山道,脚下这条天目古道,便是联结东、西两天目山的唯一通道。
东天目山,作为佛教文化名山,始于梁,盛于唐;西天目山,则始于元,盛于清。
眼前这条天目古道,东起昭明禅寺,经等慈、翻越上排岭、六谷岭,直抵一都夏家;穿过俞家,越过朱头陀岭,过蟠龙桥,抵达西天目山禅源寺,全长二十余公里。
1932年秋,京剧大师梅兰芳坐着便轿穿越此道;1934年3月,现代名作家郁达夫游东、西两天目山,坐轿观景,翻越此古道。郁达夫在从西天目至东天目的游记中写道:“三月三十一日,星期六,晴而不朗。
晨八时起床,早餐后,坐轿出禅源寺而东去;渡蟠龙桥,涉朱头陀岭,过旭日峰而下,至一谷,沿溪行,是发源于泥岭北坑的东关溪的支流……就是这里的嘉德前乡等地方……天目山两山相距约三十余里,自西向东经六谷岭……”
无论达官贵人,商贾巨富;还是平民百姓,八方香客,都在这古道上留下无法烟灭的屐痕。
东西两天目的佛教兴盛,映显出眼前这条古道人声鼎沸的繁华景象。于是便有亭,便有茶亭。
天目古道,自东至西建有三亭,一称“上凉亭”,二叫“中凉亭”,三是“下凉亭”。被人们称之为“茶凉亭”者,便是在天目古道居中的中凉亭。
那天,我们来到此亭遗址时,早已物是人非,茶亭已荡然无存!据夏才根先生说,此亭上世纪八十年代尚在,但已处风雨飘摇,朝不保夕,说坍便坍。
站在这高山之巅,举目眺望这茫茫群山,低头寻觅这脚下的茶亭遗址,昔日之景象蓦然在脑际回荡——
夏才根先生已年届古稀,据他说,在他年少时,便有老妇人守着此茶亭,一年四季为过往路人提供茶水。这老妇人姓甚名谁竟无一人知晓,路人皆称其为茶婆婆。每天清晨下山坳中的泉孔去背水煮茶;傍晚,夕阳西下、古道行人稀少时,便上深山密林去拾柴;无论春夏秋冬,从不离开茶亭,离开茶水。过往行人喝完茶道一声“谢谢了!”;八方香客饮完茶,双手合掌,对着茶婆婆念诵一声“阿弥陀佛!”茶婆婆便满面笑容躬身回礼,说声:“回见”。
偶遇过往的富商巨贾饮完茶拿出数枚大洋酬谢,但茶婆婆一脸惶恐,口说“罪过、罪过”,谢绝施舍。
茶婆婆什么时候来此茶亭,过往路人谁也说不清;茶婆婆满头银丝,过往路人依然见她在背水煮茶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多少人喝了茶婆婆煮的茶,只怕连天皇老子也说不清了!
梅兰芳,郁达夫等社会名流,会不会也喝过茶婆婆煮的茶?倘若他们出门在外,琼浆玉液随身携带,那么,他们那些翻山越岭、满头大汗的轿夫,难道会不“咕嘟咕嘟”痛饮一顿茶婆婆这桶醇香解渴的好茶?……
昔日天目古道之繁华,也引来了盗匪出没。离这茶亭不远的龙头山之巅,当地人称之为“强盗坪“的,现今尚存强盗们所筑的山寨遗迹。那么,那些盗匪会不会在茶亭里胡作非为?谁人能为行善积德的茶婆婆庇护?……
1945年春夏之交,新四军与“老中央”曾在此地六谷岭开战,至今尚存乱石堆砌的战地工事。那场战斗新四军曾俘获“老中央”百余名。那么,无论是过往的“老中央”,还是新四军,难道会不喝一杯茶婆婆煮的茶?……
如今,茶亭已坍,青山尚在;茶婆婆早已不知在哪堆黄土垅中安眠,可她的善行依然在人们的口碑中传颂!——
关于天目古道——关于古道中的茶亭——关于茶亭中那位连名字也被人们遗忘的茶婆婆……
巍巍天目群山作证:茶婆婆的善行在天目子民的心目中永存,并代代相传!
如今,处处皆能见身穿红背心的“志愿者”,他(她)们不是茶婆婆的化身么!




上 一 个:11月25日大明山 | 下 一 个:11月25日昱岭关古道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