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溪四尖之和尚坪
阅读859次

柳溪四尖:
扁担山(1061)
和尚坪(1082)
笔架山(1067)
留尖山(1135)
佛教认为,一切缘起均是由于因缘,因缘起则事物生,因缘灭则事物灭。今天去看的石室寺,似乎就印证了这一规律。
和尚坪位于湍口镇韩家村、横塘村、石室寺村与河桥镇泥骆之间三寸环绕之间,山中小溪曲折蛇行,终年流水不断,溪水清冽,数步一潭,“叮咚"之声不绝于耳;偶有梯田层层而上,巨石俯卧于田边,形如卧牛、猛虎……
我想,隐在此山中的和尚坪石室寺,必定黄墙黛瓦,晨钟暮鼓,梵音袅袅,超然于尘世。突然,两株古枫映入视野,形如老僧临风站着,老道而超脱。带路的小余师傅说“到了”,隐于此山之中的石室寺到了!眼光触及的地方,竟是一片荒凉。石室寺早已不复存在,残存的石条、柱磉、石碑到处都是,有的成了民房的墙基,有的被卖到山外,连石碑也成了洗衣板。去年,镇政府决定移民下山。由于搬迁,村民的住屋都加了锁。久无人居住,石台阶的缝隙中窜出了半身高的杂草。
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开宝二年(公元969年),有僧人在和尚坪的磐陀石下一个可容纳二三十人的大石室中建了“澄寂室”,里面供奉了弥勒佛。后经历代僧人扩建,规模宏大的石室寺声名远扬,香客络绎不绝。据记载,古寺设正殿、偏殿及僧房,寺前有山门,还有形如龙头的大石,栩栩如生,惟妙惟肖。石室寺景色幽深雄奇,山高千丈,气势非凡的磐陀巨石世所罕见;崖顶瀑布直泄而下,古时有“高山明堂观鱼”一景:僧人接瀑布之水进寺院明堂,信徒送来的放生鱼放养期间,林林种种,形形色色,煞是好看。有僧人释世音留下诗句:“瀑布悬室常喷玉,磐陀石老半含苔”。据小余说,村民在修猪圈时,发现了一块乾隆皇帝所赐的扁额匾,被人以800元低价买走了。
和尚坪石室寺历代高僧辈出,最著名的是清朝法云禅师。他在和尚坪出家,聪颖好学,禅法高超,颇得祖师禅法味。他认为:“无上菩提者,被于身为律,说于口为法,行于心为禅。应用者三,其致一也。譬如江湖淮汉,在在处处,在处立名,水性不二。律即是法,法不离禅。”“不二法门”概由此而来。法云禅师的书法也自成一体,尤其是楷书,炉火纯青,堪称一绝。法云禅师曾云游到北京夕照寺住锡,在讲经讲法之余,略施一手书法便倾倒京城名流。他与号称同、光第一书法家的同治、光绪二朝帝师翁同龢相交甚深。翁同龢之书法遒劲老道,天骨开张,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仰。二人相遇,既谈禅法,又换书法,相见恨晚。因这段因缘,石室古寺也名躁四方。后法云禅师回石室寺,圆寂后葬山上一个叫大水坑地方。
抗战期间,军统头子戴笠看中了石室寺,于1944年建立了“别动队忠义救国野战重伤医院”,又称“中美合作所”。当时,浙西三中也曾以寺庙为校舍,一百多人在此就读,这是寺庙最后的高峰。1969年,临安各地爆发了特大的洪水,史称“七五洪水”,石室寺上方的磐陀石趴了下来,寺院坍塌了,本己不多的僧人各奔东西,空留法云禅师一骨仙风。后来,一些外地人沿昌化溪而上,迁到河桥、借居在石室寺,成了个村庄。
这就是石室寺,新的缘起将萌生于何时?又将于何时清凉出水?
【驴友分享】

上传:詹可培 | 2020-4-7 16:09:51 |1.1M | NO:277 | 1楼

上传:詹可培 | 2020-4-7 16:09:46 |1.2M | NO:276 | 2楼

上传:詹可培 | 2020-4-7 16:09:37 |1.3M | NO:275 | 3楼

上传:詹可培 | 2020-4-7 16:09:32 |1.3M | NO:274 | 4楼

上传:詹可培 | 2020-4-7 16:09:26 |1.2M | NO:273 | 5楼

上传:詹可培 | 2020-4-7 16:09:20 |.69M | NO:272 | 6楼

上传:詹可培 | 2020-3-25 20:11:33 |M | NO:262 | 7楼

上传:詹可培 | 2020-3-25 20:08:35 |M | NO:261 | 8楼

上传:詹可培 | 2020-3-25 20:08:20 |M | NO:260 | 9楼

上传:詹可培 | 2020-3-25 20:07:54 |M | NO:259 | 10楼
上 一 个:3月25日后渚桥的传说 | 下 一 个:3月25日柳溪四尖之扁担山 |